形态描述
标本采集地 福建厦门与广东珠海沿海。
形态 身体较小,呈长条形,背腹扁平。体长为26—28mm,最大体宽为5—6mm。头部呈横卵圆形,其后背部有2对眼,前对大而明显,呈圆点状,后对小而不明显,远离前对。颈部狭而短,呈梯形。环带上两生殖孔相隔 环,雄生殖孔微小而雌生殖孔较大,为横裂缝形,分别在颈部倒数第3环和倒数第1,2环的环沟上。腹部长,而且不宽阔,仅在后端较窄。完全体节共12节,各由4环组成,其中b2(=c3+4)环较大又被分为两环。体侧有12对膜质的圆形皮肤搏动囊,仅末2对较小。尾吸盘约为最大体宽的一半,面向腹面,呈深杯状。肛门为一小圆孔,位于躯干部的倒数第3、4环环沟背中。用酒精浸制的标本体表成浅黄色,感觉乳突不明显。
口孔圆而小,在前吸盘的后半部。口内的吻被包在一个具有狭窄管腔的食道里。食道的两侧有发达的葡萄状唾液腺,其后端连接具有成对盲囊的嗉囊。嗉囊的最后一对盲囊合并成一单独的中央盲囊并与肠平行地伸向后方,前者在后者的下方。肠的背面亦有几个可让背一腹肌纤维通过的膜孔,其两侧又有4对大小不等的盲囊,后面连接一短而粗的直肠。有6对球形精巢,各在节ⅩⅢ—ⅩⅧ的神经节之外侧。射精管细而短,在节Ⅺ的后半部简单地弯曲并与两个梨形精管膨腔囊的基部相连,在外形上似两个靠得很近的豆芽。卵巢甚粗短,呈不规则囊状,其后端靠近ⅩⅢ神经节,前面的输卵管在Ⅻ神经节后由雌孔开口向外。体壁上有许多葡萄状组织,体节间有由肌纤维形成的隔膜。
形态 身体较小,呈长条形,背腹扁平。体长为26—28mm,最大体宽为5—6mm。头部呈横卵圆形,其后背部有2对眼,前对大而明显,呈圆点状,后对小而不明显,远离前对。颈部狭而短,呈梯形。环带上两生殖孔相隔 环,雄生殖孔微小而雌生殖孔较大,为横裂缝形,分别在颈部倒数第3环和倒数第1,2环的环沟上。腹部长,而且不宽阔,仅在后端较窄。完全体节共12节,各由4环组成,其中b2(=c3+4)环较大又被分为两环。体侧有12对膜质的圆形皮肤搏动囊,仅末2对较小。尾吸盘约为最大体宽的一半,面向腹面,呈深杯状。肛门为一小圆孔,位于躯干部的倒数第3、4环环沟背中。用酒精浸制的标本体表成浅黄色,感觉乳突不明显。
口孔圆而小,在前吸盘的后半部。口内的吻被包在一个具有狭窄管腔的食道里。食道的两侧有发达的葡萄状唾液腺,其后端连接具有成对盲囊的嗉囊。嗉囊的最后一对盲囊合并成一单独的中央盲囊并与肠平行地伸向后方,前者在后者的下方。肠的背面亦有几个可让背一腹肌纤维通过的膜孔,其两侧又有4对大小不等的盲囊,后面连接一短而粗的直肠。有6对球形精巢,各在节ⅩⅢ—ⅩⅧ的神经节之外侧。射精管细而短,在节Ⅺ的后半部简单地弯曲并与两个梨形精管膨腔囊的基部相连,在外形上似两个靠得很近的豆芽。卵巢甚粗短,呈不规则囊状,其后端靠近ⅩⅢ神经节,前面的输卵管在Ⅻ神经节后由雌孔开口向外。体壁上有许多葡萄状组织,体节间有由肌纤维形成的隔膜。
鉴别特征
鉴征 身体呈长条形,背腹扁平。头部呈横卵圆形,其后背部有2对眼,前对大而明显,圆点状;后对小而不明显,远离前对。体侧有12对膜质的圆形皮肤搏动囊。完全体节由4环组成,其中b2环较大又被分为两环。两生殖孔相隔 环,雄性生殖孔微小,雌性生殖孔较大,为横裂缝形。
分类讨论 由于本种有2对眼,体侧有12对圆形搏动囊,尾吸盘约为最大体宽的一半,因此不是产于黑龙江的哲罗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taimeni Epstein,1957)。该种头部无眼,腹部两侧有10对耳状搏动囊,尾吸盘直径几乎与最大体宽相等。又因本种个体较小,两生殖孔相隔 环,体表没有不规则的皮肤皱褶,也不是分布在我国青岛和秦皇岛沿海的冈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okae Moore,1924)。本种与广泛分布我国的中华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sinensis Blanchard,1896)颇相似,但因个体较小,完全体节仅有4环,两对圆点状的眼离得很远,体侧有12对搏动囊,两生殖孔相隔 环,射精管细而短以及6对精巢分别在节ⅩⅢ—ⅩⅧ各神经节外侧等特征,故应定为不同种。
分类讨论 由于本种有2对眼,体侧有12对圆形搏动囊,尾吸盘约为最大体宽的一半,因此不是产于黑龙江的哲罗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taimeni Epstein,1957)。该种头部无眼,腹部两侧有10对耳状搏动囊,尾吸盘直径几乎与最大体宽相等。又因本种个体较小,两生殖孔相隔 环,体表没有不规则的皮肤皱褶,也不是分布在我国青岛和秦皇岛沿海的冈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okae Moore,1924)。本种与广泛分布我国的中华湖蛭(Limnotrachelobdella sinensis Blanchard,1896)颇相似,但因个体较小,完全体节仅有4环,两对圆点状的眼离得很远,体侧有12对搏动囊,两生殖孔相隔 环,射精管细而短以及6对精巢分别在节ⅩⅢ—ⅩⅧ各神经节外侧等特征,故应定为不同种。
生物学
生态 本种在海(咸)水鱼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与前鳞鲻(Mugilabbinis)的鳍上寄生,这两种鱼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我国东南沿海热带海域。
国内分布
福建厦门与广东珠海沿海